大圣证券
杭州入伏那天,气温飙到39℃,地面温度超过50℃。热浪扑面,蝉声刺耳,空气像蒸笼,连站在树荫下都觉得热气钻进骨头缝。
就在这样的天气里,一个33岁的女性,清晨6点半还是坚持出门晨跑,一圈、两圈、三圈……一个小时后回到家,刚把门关上,人就倒地不起。
不是虚构,也不是极端案例,而是现实。这种事,不止一次发生。你以为自己年轻、健康、能扛;你以为早上阳光还不毒,跑一跑没问题;你以为“出汗就是排毒”,跑完更舒服。但身体不是听你“以为”的,它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底线。你用认知挑战生理,结果只能是——被反噬。
高温天运动猝倒,已经不是稀奇事。国家卫健委公开数据显示,每年因为热射病送医的人数,在7月和8月激增,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“自律过头”的年轻人。尤其是早起跑步、户外骑行、不喝水还穿紧身衣的那一波,最容易中招。
倒下的,不是懒人,是太拼的人。
每当看到类似新闻,心里都会冒出一句话:“你拼命的时候,命是跟着你拼的。”但命不是不讲道理,它只是看你有没有看懂规矩。
先来扒一扒这个33岁女性倒下的“全流程”。
她在晨跑时已经开始出汗,体温开始升高,呼吸加快,心率飙升。她身体的警报系统在疯狂拉响:皮肤发红、头晕、口干、肌肉无力。但她忽略了这些异常,还以为自己“在燃烧脂肪”。回家后,本该补水、降温、休息,但她直接冲热水澡,甚至没来得及喝一口水。几分钟后,眼前一黑,直接晕倒。
这不是简单的中暑,而是热射病的前驱——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急症。热射病不是“热得头晕”这么简单,它会引起中枢神经功能紊乱,体温迅速飙升到40℃以上,甚至导致多器官衰竭。发病快,死亡也快,有些患者倒地后一小时内就抢救无效。
这里必须要说一句大圣证券,“晨跑”不是万能的健康法宝,尤其在高温天。很多人迷信“早起跑步”是“自律”的象征,但忽视了一个基本前提——环境允许你跑吗?
“早上凉快”这个观念,在40℃的伏天根本站不住脚。气象数据显示,很多城市早上6点气温已达30℃以上,湿度还大,空气流通差,这种时候跑步,身体就像在一个高压蒸锅里煮。大量出汗不仅不会“排毒”,反而会快速带走钠、钾、氯等重要电解质,引发心律失常、肌肉抽搐,甚至心脏骤停。
有些人以为喝点凉白开就能缓解,但不补电解质只补水,等于稀释血钠,结果可能是低钠血症,严重的会直接昏迷。
跑步这件事,本身错的是在不对的时间、不对的方式、不对的身体状态下跑。
我们再从中医的角度看看这类现象。在传统节气中,“大暑”是阳气最盛、湿热最重的时候,《黄帝内经》早就提醒过:“春夏养阳,勿大汗出。”意思是夏天要保护阳气,不能大量出汗伤津。而我们现在很多人,偏偏在这时候使劲跑、猛出汗,说是“排毒”,实则是把身体的气血元气都逼出来了。
你以为这是“燃脂”,其实是在“燃命”。
再从心理层面挖一挖,为什么那么多人明知道天气这么热,还非要跑步?一部分人的确是追求健康,但也有不少是为了“打卡”、为了发圈、为了塑造“自律人设”。现在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“自律博主”,晒运动、晒早起、晒步数,仿佛谁不晨跑就是废人。但问题是,你看到的是短视频的10秒,却没看到博主身后有专业指导、有降温设备、有补剂、有心率监测。
而你,只有一瓶矿泉水,一双跑鞋,一腔孤勇。
当身体发出信号的时候,它不是在“示弱”,而是在提醒你——别再硬撑了!很多人其实早就有头晕、乏力、心慌、胃口差这些表现,但都被当作“天气热正常”,或者“坚持一下就过去了”。但身体从来不会说谎,它只是你听没听懂。
很多人还会说:“我每天都跑,早就习惯了。”但热射病不是慢性病,它不是让你慢慢变差,而是突然之间就把你击倒。就像那句话说的——“你以为你在坚持,其实是在透支。”
运动不是问题,问题是你有没有做对这三件事:时间对不对、强度合不合、补水足不足。尤其是在高温天,安全运动的几个原则必须牢记:
早上5点到6点半,气温最低;超过7点,太阳开始升高,不建议户外剧烈运动。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,轻度出汗即可,不要追求极限。运动前后一定要补充电解质饮料,不是白开水就够了,尤其夏天更要注意钠钾平衡。
还有一点经常被忽略:穿着。很多人喜欢穿紧身运动衣、速干裤,但那种材料虽然排汗快,却不利于散热。尤其黑色吸热衣服,在阳光下就是一个行走的“微波炉”。夏天运动,松身透气是第一要义。
再说回这位杭州女性,后来送医抢救,最终脱离生命危险,但留下了肾功能轻微损伤、短期记忆力下降等后遗症。医生提醒她半年内不宜剧烈运动,饮食也要清淡易消化。她后来在采访时说了一句话:“我没想到坚持运动也能出事。”
这就是我们最大的问题——总以为运动本身是安全的,而忽略了环境和身体状态才是决定因素。
人不是永动机。不是跑得多就健康,不是汗流多就排毒,不是强忍不适就代表意志强大。真正的自律,是懂得停下来,不再盲目坚持。
运动从来不是胜负游戏,而是和身体的合作。你尊重它,它就会回馈你;你挑战它,它就会反噬你。
我们活在一个被“卷”得太厉害的时代,连健康都被卷成了打卡任务。但请健康不是一种表演,它是你和自己身体之间最真实的对话。
别等到身体喊停,才想起要听它说话。
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,旨在传播健康知识,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,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。参考文献: [1]张晓琴,李秋华,陈建平.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[J].中华急诊医学杂志,2023,32(5):519-523. [2]国家卫健委.关于发布高温天气健康防护指南的通知[Z].2024-07-01. [3]冯磊,刘洋,王惠.运动中电解质紊乱的机制与防治策略[J].中国运动医学杂志,2024,43(3):198-202.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